
義大利籍的 Nino Rota 和前面提過的 Miklos Rozsa, Max Steiner, Dimitri Tiomkin 一樣具有深厚的古典音樂基礎,結識 Toscanini, Reiner 等指揮大師,Rota 年輕時就曾經赴美進入著名的 Curtis 音樂學院,除了電影配樂之外 Nino Rota 具有寫作管絃樂甚至歌舞劇的能力 ,回顧 Rota 一生主要還是以歐陸義大利片和法國片為主,尤其和老搭檔電影大師 Frederico Fellini 合作,40~50 年代在義大利算是一個多產的配樂作者,我認為那個時代的作品才是他生涯的黃金期,以英美電影為主流的台灣對他的印象卻是生涯中少數幾部英文電影,如《教父三部曲》、《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殉情記》(Romeo and Juliet) 。
Nino Rota 為配合《教父》劇情,有別於他之前的幾部名作如:法國片《浩氣蓋山河》,《8 1/2》等等,全片以略帶憂鬱的義大利音樂為基調,成功的和這部黑灰色的名片完美結合。前幾天提過配樂成功不在長,而是要有一個明顯的旋律主題,《教父》就是一個極度成功的案例,film score 雜誌選擇《教父》的主旋律為 20 世紀電影藝術的招牌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