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純只看劇情來對照《北非諜影》今天獲得的地位和風評的話,我認為它在影史的地位明顯被高估了,因為時勢造英雄《北非諜影》上映時在天時、地利、人和三項外在因素都拿了非常漂亮的滿分,他從一部華納公司低成本且紛爭不斷的作品一躍成為二次大戰的代表作,《北非諜影》(Casablanca) 簡單的劇情卻為後人所傳頌不止!
開拍前的《北非諜影》只是一部資方不寄以厚望的低預算作品,一部從頭到尾繞著 Rick's Cafe 的劇情片。。。。。。
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以及心得文,網路上看不完,我無需再重複,今天想要來談一下這部片的背景故事,因為在那個時期《北非諜影》是一部低成本而且組合非常奇特的非重點作品,人家說一運二命三風水,回顧歷史來看這部片的運氣好得讓人拍案叫絕。
先談人和方面:
![]() |
Paul Henrein, Ingrid Bergman, Claude Rains, Humphrey Bogart |
導演是奧匈帝國出生的猶太人 Michael Curtiz,飾演捷克反抗軍首領 Victor 的也是出身奧匈帝國多才多藝的演員兼導演 Paul von Henreid,純正普魯士貴族血統的 Henreid 在猶太勢力強大的好萊塢稍有顧忌,還故意把姓名裡象徵貴族的 von 拿掉,剛開始 Henreid 甚至不願接「第二號男主角」的位置,剛和他合作過的好萊塢大姊 Bette Davis 第六感比較敏銳,力勸他接下這個角色。
其他配角方面:想買下 Rick's Cafe 的是以《梟巢喋血戰》被提名最佳男配角的英國演員 Sydney Greenstreet,演維琪政府 (Vichy France) 法國軍官是無約在身的英國資深演員 Claude Rains,和他演對手戲的德軍軍官是為了猶太妻子必須流亡的的德國演員 Conrad Veidt,被維琪政府法軍逮捕的間諜是 IMDb 8.6 顆星的德國驚悚片《M》裡的戀童僻男主角 Peter Lorre,1937 年法國經典片《大幻影》裡的第二男主角 Marcel Dalio 在《北非諜影》裡只能演個賭場工作人員,Marcel 的妻子,
![]() |
Ingrid Bergman |
天時、地利方面: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之後,華納公司想拍部激勵士氣的諜戰電影,買下了 Murray Burnett 1938 年在歐洲所見聞寫的短篇劇本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為藍圖,再找來 Julius & Philips Epstein 兩兄弟進行劇本改編,到了 42 年 5 月這部以巴黎、北非為背景的電影就在洛杉磯附近開拍了,順便提醒一下,此時 42 年中巴黎已經被納粹佔領,因此片中關於巴黎的街景就從華納公司同時拍攝的《Now Voyager》毛片裡擷取。
最恐怖的是開拍時 Epstein 兄弟的劇本竟然還沒完成!稍後比較有「國際觀」的 Howard Koch 也參與劇本工作,Koch 降低了劇本裡浪漫的成分,提高了這部片的時事性,可想見太多不同想法的人參與這部片的劇本,對於用角、配樂、重心、結局的意見差距導致電影必須「邊拍、邊寫、邊改」,拍攝團隊紛爭不斷,也惹來 Ingrid Bergman 的諸多不滿,預算從 50 萬追加到最後 95 萬,拍攝時間由 3 個月延長為 4 個月,這部低成本卻紛亂不止的電影還是在 1942 年 9 月完成了!預計在 1942 年 11 月首演。
先跳開電影,回顧一下 1942 年 11 月時的歷史背景
1938~1941年間德國併吞接著閃電戰依序拿下奧地利、捷克、波蘭、荷比盧、法國再進攻蘇俄,可說是橫掃千軍戰無不克,1942 年底是二次大戰非常重要的轉戾點,東線戰場方面:百萬德軍在史達林格勒陷入泥沼戰,1943 年初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大敗,50 萬軍隊遭俘虜。
在北非有如神話人物的隆美爾元帥開始遭到盟軍的反攻,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火炬行動」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琪政府 (Vichy France) 的部隊幾乎沒有抵抗。納粹遭到盟軍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夾擊。稍後 1943 年 5 月 13 日將德國部隊完全撤出非洲,25 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德、義、日軸心國在中亞會師的神話從此破滅!
1943年 1 月英美兩國加上流亡英國的法國代表,就在北非的 Casablanca 舉行元首會議,準備收復北非後從義大利登陸。
就在這時!1943 年 1 月!一部由歐洲淪陷區 All-Star 演員聯合主演,以 Casablanca 為背景敘述反抗軍對抗軸心國的新片就那麼巧合在這時推出,你說話題性夠不夠?觀眾想不想看?
原先華納公司期望不大的《北非諜影》把握時機成為 1943 年賣座票房第 7 名的電影,並拿下該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有句名言說「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二次大戰結束後《北非諜影》在影史的地位逐年上升,尤其在錄影帶出現之前的 40~80 冷戰時期,《北非諜影》的原版膠卷數十年才拿出來曬幾天的太陽,看過《北非諜影》經驗如同一種認證、儀式、驕傲,經驗的稀有性被影迷們膜拜。看過的人用盡各種形容詞來描述他的傳奇性,漸漸讓它在影史上佔有一席的地位。
誰能記得最原始的《北非諜影》週邊糗事還真不少咧。


開拍前的《北非諜影》只是一部資方不寄以厚望的低預算作品,一部從頭到尾繞著 Rick's Cafe 的劇情片,配樂預算非常有限,電影的類型也不須要什麼大型演奏曲,就因為配樂這麼簡單,造成 CD 裡竟然還收錄部分對話來充長度!曾經為《大金剛》、《亂世佳人》作曲的 Max Steiner 認為這部電影配樂的重心就在黑人歌手 Dooley Wilson 演奏的鋼琴曲是什麼?原始劇本作者 Marray Burnett 偏好一首 1931 年的歌 As Times Goes By,Max Steiner 卻深不以為然,Steiner 看法是他自己作一首新曲給 Dooley 演奏。後來 Max Steiner 真的把那首新歌作出來了,並要求 Dooley Wilson 加上其他演員重拍幾個演奏片段,沒想到最重要的 Ingrid Bergman 已經投入新片《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的演出了,看過《戰地鐘聲》這部片就知道 ... Ingrid 必須把頭髮剪成小男生頭了!無法重拍片段的 Max Steiner 只好含恨接受 As Times Goes By 這首歌了!
不過後來這部低成本電影大獲成功,As Times Goes By 是公認的重要因素之一,Max Steiner 晚年接受訪問時只能說自己看走眼了!
參考 :
- Joy Page (1924~2008)
- Madeleine Lebeau (1923~2016)
- 義大利片 : 孩子正看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