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夫的三個適婚的女兒一次一次向媒妁之言的傳統挑戰,外硬內軟的父親一次一次的退讓,第一個 Tzeitel 嫁給窮裁縫師,第二個 Hodel 嫁給被流放西伯利亞的共黨革命份子,第三個 Chava 最狠,要嫁給和猶太為敵的異教徒俄羅斯人,Chava 甚至無法得到父親諒解。接下來政府下令要猶太人賣掉土地離開俄羅斯,逆來順受的猶太人只好收拾家當,往遠親所住的美國或耶路撒冷遷徙,劇中的貧農 Tevye 出發時,他這三個女兒都留在俄國境內沒有同行 .....

就像《萬花嬉春》、《真善美》、《西城故事》等音樂電影一樣,如果有機會先看過電影才能感受這幾首平凡歌曲帶來的感動,例如窮困的農夫幻想有錢 "可以養更多的雞鴨鵝好讓鄰居聽到" 的 "If I Were A Rich Man",猶太人和哥特人在酒館裡邊喝酒邊鬥舞的 "To Life" (最精采的一首),以及大女兒終於嫁給裁縫師的 "Miracle on Miracles",男主角夢到曾祖母干涉女兒婚姻的 "Tevye's Dream" 每一首出現的時機和氣氛,搭配真是完美。

我認為《屋頂上的提琴手》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呈現的真實性,這是一部敘述沙皇土地上社會地位最低等、生活條件最窮困、觀念又最傳統猶太人的故事,全片不用知名明星,即使三個適婚女兒也選用外表普通的演員,看起來就像貧農子女,完全不具脂粉味,周邊盡量使用猶太演員,更能突顯出這部片的真實性,讓人嗅到最真實的烏克蘭黑土味道,看到大女兒 Tzeitel 終於打破傳統成為第一個自己決定婚姻的女性,婚禮上出現 "Sunrise, Sunset " 這首歌那一幕時,真的會讓人想感動落淚。
這部片早在 1971 年錄製電影原聲帶時就找 John Williams 指揮以及部份改編,我買的版本是 2001 年慶祝這片 30 周年重新發行的版本,還加進了 1971 年砍掉的曲目,嚴格說這不算 John Williams 的作品,生前多次來台演出的猶太小提琴家 Issac Stern (1920~2001) 當年還親自演奏了好幾首歌曲,包括 "Sun Rise, Sun Set" 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