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電影 (建構中)



整理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題材所拍攝的電影,按照發生地點區分:

英國:《百戰將軍》、《飛行敢死隊》、《魂斷藍橋

比利時:帕斯尚爾戰役

法國:光榮之路》、《大幻影》、《近距交戰》、《光榮何價》、《空戰英豪》、《魔女瑪塔》、《戰壕》、《未婚妻的漫長等待》、《Aces High

德國:《西線無戰事》、《藍徽特攻隊》、《紅色男爵

奧地利:白色緞帶

瑞士:
《間諜記》

義大利:戰地春夢

美國:鐵翼雄風》、《天倫夢覺》、《約克軍曹

非洲:非洲皇后》、《遠離非洲

土耳其:加里波底》、《鐵騎雄獅

中東:阿拉伯的勞倫斯》、《沙漠斷魂

俄羅斯:《齊瓦哥醫生》、《十月革命

參考 : 第二次世界大戰電影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二次大戰電影 (持續收集中)


在台灣對二次大戰的印象過分著重在中、美兩國對日的戰事,然而詳細讀過 20 世紀歷史以及看過最近一年國家地理頻道和 Discovery 播出的《二次大戰啟示錄》、《二戰全彩實錄》之後,才能體會歐洲戰場尤其東線戰場才是二戰的主戰場,而且從一次大戰後簽下貪得無厭的凡爾賽合約就種下了二次大戰的遠因,要了解二戰的原因,研讀 1919~1939 年之間的歐洲大陸故事是一年都不可間斷的。

過去國民黨課本絕口不提蘇俄扮演的重要地位,相反的,厚顏的捧高自己的重要性,另外,美國的角色雖然重要,事實是只打了下半場,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前,當希特勒幾乎拿下整個歐洲前夕,38~41 年底的美國仍然採取避戰政策,1939 年當加拿大、澳洲、紐西蘭都已經對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宣戰之後,當加拿大海軍必須出海護航時,美國紐約市的麥迪遜廣場還租借給德裔移民舉行擁護希特勒的大會。

如果還原歷史,把二次大戰重心集中到歐洲這個的主戰場,依照發生地點編列:、《》

# : 非英語系電影
* : 英國電影

加拿大 (1):魔影襲人來(49th Parallel)*

英國 (24):
不列顛空戰(Battle of Britain)*、《海外特派員(Foreign Correspondent)、《倫敦之鷹(La battaglia d'Inghilterra)、《烈日長紅》#、《晴空血戰史(Twelve O'Clock High)、《星之路(The Way to The Stars)*、《忠勇之家(Mrs Miniver)*、《效忠祖國(In Which We Serve)*、《最後突擊(The Way Ahead)*、《英烈的歲月(Memphis Belle)、《六月六日斷腸時(D-Day the Sixth of June)、《生死攸關(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漢諾瓦街(Hanover Street)*、《戰鬥銀翼(The War Lover)、《雙重間諜網(Triple Cross)*、《神鷹敢死隊》*、《情鎖(The Key)*、《海陸空大逃亡(The McKenzie Break)*、《納粹暴行錄》*、《A Yank in the R.A.F.》、《恐怖部門(Ministry of Fear)、《冷眼(Eye of the Needle)、《特務風雲(The Good Shepherd)、《逃出柯提茲(Colditz)

德國 (38):帝國毀滅(Der Untergang)#、《帝國大審判(Sophie Scholl) #、《戰地軍魂(Stalag 17)、《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血戰萊茵河(Decision Before Dawn)、《烽火孿生淚(De Tweeling) #、《雷瑪根鐵橋(The Bridge at Remagen)、《錫鼓(Die Blechtrommel)#、《今生情與恨(Mother Night)、《特快車大逃亡(Von Ryan's Express)、《血染雪山堡(Where Eagles Dare)、《刺殺希特勒(Man Hunt)、《突擊魔鬼嶺(Hell is for Heroes)、《偽鈔風暴(Die Falscher)#、《哈特戰爭(Hart's War)、《地下集中營》、《鐵蹄壯士魂》、《爆破死亡谷》、《戰略大作戰》、《華爾奇麗雅》、《柏林豔史(A Foreign Affair)、《希特勒傳》、《最後戰地》#、《英雄教育》#、《白玫瑰》#、《搖擺狂潮(Swing Kids)、《納粹製造》#、《納粹大獵殺(Conspiracy)、《戰鼓平息(When Trumpets Fade)、《柏林地下情》#、《Bent》、《The Search》、《血路(Desperate Journey)、《The Mortal Storm》、《Europa Europa》#、《鐵十字勳章續集(Steiner - Das Eiserne Kreuz)、《竊聽風暴》#、《海上驚魂30天》(Voyage to The Damned)

挪威 (6):魔鬼兵團(The Devil's Brigade)、《鐵拉瑪九壯士(The Heroes of Telemark)、《六三三轟炸大隊(633 Squadron)、《自由之火(Edge of Darkness)、《Commandos Strike at Dawn》、《Max Manus: Man of War》#

芬蘭 (1) : 戰場上的小人球(Äideistä parhain) #

荷比盧 (11):安妮的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烽火孿生淚(De Tweeling)#、《坦克大決戰(The Battle of Bulge)、《戰場(Battleground)、《馬梅爾第戰役》、《奪橋遺恨(A Bridge too Far)、《黑皮書》(Zwartboek)、《戰時冬天(Oorlogswinter) #、《基堡八勇士(Castle Keep)、《攻擊(Attack)、《Dalle Ardenne all'inferno》#

法國 (25):搶救雷恩大兵》、《最長的一日(The Longest Day)、《最長的一日續集》、《將軍之夜》*、《禁忌的遊戲》#、《大勝利》、《死亡任務(Mission to Death)、《決死突擊隊(The Dirty Dozen)、《吾土吾民(The Land is Mine)、《影子軍團》#、《軍中舞王(Kings Go Forth)、《巴黎戰火(Is Paris Burning ?)、《馬賽之路》、《The Cross of Lorraine》、《超級女特工》#、《亂世啟示錄》#、《惡棍特工》、《戰火赤子心(A Midnight Clear)、《伴奏者》#、《敦克爾克大撤退(Dunkirk)*、《戰地有心人》、《影子部隊》#、《末班車》#、《最後一班地鐵》#

義大利 (13):美麗人生》#、《羅馬不設防城市》#、《巴頓將軍(The Patton)、《諜網忠鴿(The Pigeon That Took Rome)、《異想天開大逃亡(What Did You do in The War, Daddy)、《秘密大戰爭(The Secret of Santa Vittoria)、《鐵血軍營(The Big Red One)、《登陸安奇奧(Anzio)、《百戰榮歸(To Hell and Back)、《溫馨人生(Tea with Mussolini)、《The Fallen》、《諜海浮屍(The Man Who Never Was)

瑞士 (1) : 秘密武器(Sherlock Holmes and the Secret Weapon)

奧地利 (1) : 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葡萄牙 (1):海狼突擊隊(The Sea Wolves)

希臘 (2):六壯士》(The Guns of Navarone)、《逃往雅典娜(Escape to Athena)

波蘭 (14):戰地琴人》、《華沙一條街》#、《穿條紋衣的男孩》、《魔鬼集中營》、《生死之間》、《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聖戰家園(Defiance)、《愛在波蘭戰火時》#、《善意的謊言(Jakob the Liar)、《冷眼殺機(The Grey Zone)、《Kapo》#、《戰地詩篇(The Poet)、《Train of Life》#、《A Gereration》#

捷克 (5):烈日長紅(Dark Blue World)#、《拂曉攻擊(Operation Daybreak)、《劊子手(Hangmen Also Die)、《意外情人(Zelary)、《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 The King of England)#

匈牙利 (2):The Aryan Couple》、《街角的商店

羅馬尼亞 (1) :
第三朵玫瑰

阿爾巴尼亞 (1):
他們也在戰鬥》#

南斯拉夫 (3):
六壯士續集(Force 10 from Navarone)、《第五縱隊(Sutjesta)、《The Battle Of Neretva

蘇俄 (10):大敵當前(Enemy at the Gates)、《鐵十字勛章(Cross of Iron)、《戰地情鴛》、《光榮的日子》、《A Time to Die》、《The Misfit Brigade》、《史達林格勒保衛戰》#、《Idi i smotri》#、《自由之路(The Way Back)、《鋤奸記(Poyedinok)#

北非 (15):北非諜影(Casablanca)、《巴頓將軍(Patton)、《沙漠之狐(The Desert Fox)、《沙漠之鼠(The Desert Rats)、《開羅諜報戰(Five Graves to Cairo)、《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浴血狂沙(Tobruk)、《馬爾他攻防戰(Malta Story)*、《撒哈拉沙漠(Sahara)、《光榮歲月(Days of Glory)、《大侵略(Play Dirty)、《大兵喬的故事》、《Bitter Victory》、《百萬雄獅(The Young Lions)、《突襲隆美爾(Raid on Rommel)

中東 (1):阿拉伯行動(Action in Arabia)

南亞戰場 (5):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Never So Few》、《反攻緬甸(Objective, Burma !)、《飛虎隊(Flying Tigers)、《烽火浮生(King Rat)

中國(4) : 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六福客棧(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南京!南京!》(City of Life and Death)、《拉貝日記》(John Rabe)

菲律賓 (5):
巴坦戰役(Bataan)、《麥克阿瑟傳》、《敢死部隊(Too Late The Hero)、《菲律賓浴血記》、《搶救前線

太平洋戰場 (24):
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珍珠港》、《艦隊殲倭記(Task Force)、《中途島(Midway)、《東京上空30秒(Thirty Seconds Over Tokyo)、《海上追逐戰(The Sea Chase)、《硫磺島浴血戰(Sands of Iwo Jima)、《虎虎虎(Tora Tora Tora)、《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復活島(Wake Island)、《血戰橋頭堡(Beachhead)、《羅伯先生(Mister Roberts)、《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血戰中途島(The Naked and the Dead)、《珊瑚海殲滅戰(Battle of The Coral Sea)、《海上長城(In Harm's Way)、《決鬥太平洋(Hell in The Pacific)、《蛙人攻防戰(The Frogmen)、《獵風行動(Windtalkers)、《魚雷艇109(PT 109)、《火海浴血戰(Halls of Montezuma)、《Battle Cry》、《太平洋生死戰(Between Heaven and Hell)

潛艇戰 (9):從海底出擊(Das Boot) #、《獵殺 U-571(U-571)、《海底喋血戰(The Enemy Below)、《潛艇密航大作戰(Destination Tokyo)、《驚爆紅色十月(Crash Dive)、《諜海雙雄(Morituri)、《巡弋艦艇(Torpedo Run)、《俾斯麥艦殲滅戰(Sink The Bismarck !)、《太平洋潛艇戰(Run Silent Run Deep)

美國本土 (3) : 海角擒兇(Saboteur)、《來看天堂(Come See the Paradise)、《葛倫米勒傳(The Glenn Miller Story)


接下來還會整理一次大戰電影 ~~~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John Lennon 逝世 30 周年紀念

今天是 John Lennon 遇刺 30 周年紀念,我小時候對這件是稍有印象,只是不知道 Lennon 是什麼樣的人物,前幾個小時意外發現今天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日子。

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Lesile Nielsen (1926~2010)


知名喜劇演員 Lesile Nielsen 辭世享壽 84 歲,Lesile 最為人熟知的那一頭銀髮,因為他父親是丹麥移民,使得他年輕時必須改染成黑髮,老來走俏的 Lesile Nielsen 其實出道非常早,對照Lesile 年紀跟出道時間跟 Steve McQueen, Paul Newman, Marlon Brando, Charlton Heston, Charles Bronson 算是同一世代,1950 年加拿大籍 24 歲的 Lesile 首先發跡於電視影集,在 1950 年代初期,剛問世的電視算是低成本影集的夢工廠,對照 Lesile 的記錄他那時只能算是個二線演員,1956 年之前侷限於電視。

1956 年 30 歲擁有演古羅馬電影身材的 Lesile Neilsen 難以遮掩本身優點,有機會獲青睞演了幾部新題材的電影,例如科幻片祖先《禁忌的星球》(Forbidden Planet),古裝片《流氓皇帝》(The Vagabond King),甚至於被大導演 William Wyler 內定為名片《賓漢》(Ben-Hur) 片中第二男主角 Messala 的候選人之一,可惜後來輸給 Stephen Boyd。

到了 60 年代電影的勢力直線下降,30 年代延續到當時由明星帶動票房觀念逐漸瓦解,造成許多 A 咖明星只能漸漸退出影壇或降格演配角,這樣的年代原屬二線演員的 Lesile Nielsen 反而找到自己的路有了突破。


之前提過到了 1970 年代初,掀起一片災難電影風潮,黃金時代眾老演員們得以「老酒新包裝」方法獲得演出機會,可惜歲月不待人,此時老英雄 Henry Fonda, James Stewart, Joseph Cotton 都只能降格演旅客了,英雄就由前述 1930 年前後出生的 Steve McQueen, Paul Newman, Charlton Heston 這一輩接手,同一世代的 Lesile Nielsen 也得以在最有名的《海神號》(The Poseidon Adventure) 飾演船長,不過鋒頭卻被 另一個英雄 Gene Hackman 遮蓋掉了。

這只是開始,沒想到 80 年代起災難片其中有一支就轉型為無厘頭喜劇災難片,關鍵之作就是《瞞天過海飛飛飛》(Flying High) 系列, 1972 年在《海神號》(The Poseidon Adventure) 裡固執的船長此時變成充滿喜感的機長,到了 90 年代又《站在子彈上的男人》(The Naked Gun) 再造個人鮮明形象,Lesile Nielsen 算是晚年走俏的最佳案例。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北非諜影》背景軼事

《北非諜影》(Casablanca) 這部片的電影配樂時,我寫了這樣一段話:

如果純只看劇情來對照《北非諜影》今天獲得的地位和風評的話,我認為它在影史的地位明顯被高估了,因為時勢造英雄《北非諜影》上映時在天時、地利、人和三項外在因素都拿了非常漂亮的滿分,他從一部華納公司低成本且紛爭不斷的作品一躍成為二次大戰的代表作,《北非諜影》(Casablanca) 簡單的劇情卻為後人所傳頌不止!

開拍前的《北非諜影》只是一部資方不寄以厚望的低預算作品,一部從頭到尾繞著 Rick's Cafe 的劇情片。。。。。。

關於這部電影的影評以及心得文,網路上看不完,我無需再重複,今天想要來談一下這部片的背景故事,因為在那個時期《北非諜影》是一部低成本而且組合非常奇特的非重點作品,人家說一運二命三風水,回顧歷史來看這部片的運氣好得讓人拍案叫絕。

先談人和方面:

Paul Henrein, Ingrid Bergman, Claude Rains, Humphrey Bogart
除了勉強答應接任男主角 Rick 的 Humphrey Bogart 之外,有趣的是《北非諜影》周邊的配角都是 30年代在祖國聲名顯赫,到了美國卻沒戲可演的歐洲演員,我形容是流亡美國歐洲演員的 All-Star Game。

導演是奧匈帝國出生的猶太人 Michael Curtiz,飾演捷克反抗軍首領 Victor 的也是出身奧匈帝國多才多藝的演員兼導演 Paul von Henreid,純正普魯士貴族血統的 Henreid 在猶太勢力強大的好萊塢稍有顧忌,還故意把姓名裡象徵貴族的 von 拿掉,剛開始 Henreid 甚至不願接「第二號男主角」的位置,剛和他合作過的好萊塢大姊 Bette Davis 第六感比較敏銳,力勸他接下這個角色。

其他配角方面:想買下 Rick's Cafe 的是以《梟巢喋血戰》被提名最佳男配角的英國演員 Sydney Greenstreet,演維琪政府 (Vichy France) 法國軍官是無約在身的英國資深演員 Claude Rains,和他演對手戲的德軍軍官是為了猶太妻子必須流亡的的德國演員 Conrad Veidt,被維琪政府法軍逮捕的間諜是 IMDb 8.6 顆星的德國驚悚片《M》裡的戀童僻男主角 Peter Lorre,1937 年法國經典片《大幻影》裡的第二男主角 Marcel Dalio 在《北非諜影》裡只能演個賭場工作人員,Marcel 的妻子,目前仍健在的法國女演員 Madeleine LaBeau 飾演 Rick 的前女友,自稱荷蘭銀行家的是原籍丹麥的 Torben Meyer,戲份頗重的酒保是俄國籍的 Leonid Kinskey,另外一大票德國威瑪共和時期的知名演員也客串演出:Ludwig Stossel 演難民,Chris Bois 只出現 15 秒演個小偷,Wolfgang Zilzer 更慘!演一開始沒證件被法軍槍斃的路人。

Ingrid Bergman
女主角也是歐洲人,瑞典籍,母親是德國人具有純正亞利安血統的 Ingrid Bergman,但是 Bergman 可不是沒片可拍的難民,她已經在美國定居三年習慣了 Hollywood 這個環境,只是不解 David Selznick 竟把她借給以低成本警匪片見長的華納公司,接著她藉用餐之名向男主角 Humphrey Bogart 示好,卻發現兩人個性南轅北轍無話可說,Bergman 心裡有點疙瘩,但是下一部 300 萬美元預算的大戲《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尚未定案,好友 Curtiz 遊說她拍這部 50 萬預算的《北非諜影》只需兩個月,Ingrid Bergman 勉強答應了,她在回憶錄裡提到對這部片的期望並不高,沒想到這部低成本片卻成為她下半輩子最常被詢問的話題。

天時、地利方面: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變之後,華納公司想拍部激勵士氣的諜戰電影,買下了 Murray Burnett 1938 年在歐洲所見聞寫的短篇劇本 Everybody Comes to Rick's 為藍圖,再找來 Julius & Philips Epstein 兩兄弟進行劇本改編,到了 42 年 5 月這部以巴黎、北非為背景的電影就在洛杉磯附近開拍了,順便提醒一下,此時 42 年中巴黎已經被納粹佔領,因此片中關於巴黎的街景就從華納公司同時拍攝的《Now Voyager》毛片裡擷取。

最恐怖的是開拍時 Epstein 兄弟的劇本竟然還沒完成!稍後比較有「國際觀」的 Howard Koch 也參與劇本工作,Koch 降低了劇本裡浪漫的成分,提高了這部片的時事性,可想見太多不同想法的人參與這部片的劇本,對於用角、配樂、重心、結局的意見差距導致電影必須「邊拍、邊寫、邊改」,拍攝團隊紛爭不斷,也惹來 Ingrid Bergman 的諸多不滿,預算從 50 萬追加到最後 95 萬,拍攝時間由 3 個月延長為 4 個月,這部低成本卻紛亂不止的電影還是在 1942 年 9 月完成了!預計在 1942 年 11 月首演。

先跳開電影,回顧一下 1942 年 11 月時的歷史背景

1938~1941年間德國併吞接著閃電戰依序拿下奧地利、捷克、波蘭、荷比盧、法國再進攻蘇俄,可說是橫掃千軍戰無不克,1942 年底是二次大戰非常重要的轉戾點,東線戰場方面:百萬德軍在史達林格勒陷入泥沼戰,1943 年初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大敗,50 萬軍隊遭俘虜。

在北非有如神話人物的隆美爾元帥開始遭到盟軍的反攻,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火炬行動」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琪政府 (Vichy France) 的部隊幾乎沒有抵抗。納粹遭到盟軍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的夾擊。稍後 1943 年 5 月 13 日將德國部隊完全撤出非洲,25 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德、義、日軸心國在中亞會師的神話從此破滅!

1943年 1 月英美兩國加上流亡英國的法國代表,就在北非的 Casablanca 舉行元首會議,準備收復北非後從義大利登陸。

就在這時!1943 年 1 月!一部由歐洲淪陷區 All-Star 演員聯合主演,以 Casablanca 為背景敘述反抗軍對抗軸心國的新片就那麼巧合在這時推出,你說話題性夠不夠?觀眾想不想看?

原先華納公司期望不大的《北非諜影》把握時機成為 1943 年賣座票房第 7 名的電影,並拿下該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有句名言說「時間是最好的裁判」,二次大戰結束後《北非諜影》在影史的地位逐年上升,尤其在錄影帶出現之前的 40~80 冷戰時期,《北非諜影》的原版膠卷數十年才拿出來曬幾天的太陽,看過《北非諜影》經驗如同一種認證、儀式、驕傲,經驗的稀有性被影迷們膜拜。看過的人用盡各種形容詞來描述他的傳奇性,漸漸讓它在影史上佔有一席的地位。

誰能記得最原始的《北非諜影》週邊糗事還真不少咧。





開拍前的《北非諜影》只是一部資方不寄以厚望的低預算作品,一部從頭到尾繞著 Rick's Cafe 的劇情片,配樂預算非常有限,電影的類型也不須要什麼大型演奏曲,就因為配樂這麼簡單,造成 CD 裡竟然還收錄部分對話來充長度!曾經為《大金剛》、《亂世佳人》作曲的 Max Steiner 認為這部電影配樂的重心就在黑人歌手 Dooley Wilson 演奏的鋼琴曲是什麼?原始劇本作者 Marray Burnett 偏好一首 1931 年的歌 As Times Goes By,Max Steiner 卻深不以為然,Steiner 看法是他自己作一首新曲給 Dooley 演奏。後來 Max Steiner 真的把那首新歌作出來了,並要求 Dooley Wilson 加上其他演員重拍幾個演奏片段,沒想到最重要的 Ingrid Bergman 已經投入新片《戰地鐘聲》(For Whom The Bell Tolls) 的演出了,看過《戰地鐘聲》這部片就知道 ... Ingrid 必須把頭髮剪成小男生頭了!無法重拍片段的 Max Steiner 只好含恨接受 As Times Goes By 這首歌了!

不過後來這部低成本電影大獲成功,As Times Goes By 是公認的重要因素之一,Max Steiner 晚年接受訪問時只能說自己看走眼了!

 參考 :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James MacArthur (1937~2010)


1968~1980 年間受到歡迎的電視影集《檀島警騎》(Hawaii Five-O) 裡的 Danno - James MacArthur 去世,他在裡面算是第二號人物僅次於 Jack Lord (1920~1998),男性觀眾可能比較注意 Jack Lord 的,長得比較秀氣的 Danno 卻成為女觀眾的最愛。

Hawaii Five-O 主題曲

除此之外,他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演出是在《坦克大決戰》(Battle of The Bulge) 裡飾演一個遭德軍俘虜後逃過槍殺的士兵,後來他歸隊後看出偽德軍的破綻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Gom Viet

這次在越南發現一種非常有質感的紀念品 - GOM VIET,一種專有品牌的陶藝品,很想花幾個小時的時間好好欣賞,但是時間實在有限,利用三分鐘下車尿尿的時間抓了兩件結帳了事,一套茶具以及一件越女模型。

很多人對越南的第一印象就是穿白色長衣的女人,實際上這是越南所有高中學校女生制服,時間有限只買了這件「第一印象」

我到了一個新國家買紀念品一定會考慮,最好是一件能融入每天生活的物件,而不是會被丟進倉庫裡的「紀念品」,因此茶具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套茶具包括茶壺和 5 個茶杯組。

回到台灣以後,我上網查了一下發現 GOM VIET 是一間頗具規模的公司,產品相當多,下次去河內+胡志明市旅遊兼攝影時再來好好欣賞。

參考網站:
1。GOM VIET 網站
2。越南購物 - GOM VIET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

Joan Sutherland (1926~2010)

20 世紀後 50 年最具份量的女高音 Joan Sutherland (1926~2010) 在 10 月 10 日與世長辭,要形容她的地位有多高?再多的文字都比不過這段影片: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初訪河內

前幾天跟著旅行團去北越旅遊,赫然發現河內 (Hà Nội) 這個陌生的都市讓我驚艷,過去對河內的印象很「紅」很共產黨,小時候對越南的直覺就是「南越西貢、北越河內」,加上河內希爾頓、河內戰俘營等負面名詞,從未想過把她放在旅遊的行程裡,然而河內也是法國殖民中南半島時期的第一重鎮,1873年法國殖民者侵佔河內,1887年河內成為法屬印度支那的首都。河內在越戰期間市區並未遭到美軍轟炸,加上近 20 年資本化的腳步遠遠不如南越的胡志明市,這個城市嗜喝咖啡卻沒有 Starbucks,沒有 7-11、沒有麥當勞、沒有家樂福,因此河內舊市區的生活型態有如 1970 年代的台灣,讓人倍感親切,除此之外,直到今天河內市區裡仍保有 8000 幢法國殖民時期的建築,法國建築的風格百年來也影響了民眾新建的房舍,河內少有颱風讓大樹無限制生長,舊市區保有高比例的綠地,毫無疑問,河內是東亞地區保持最完整的歐式城市。



站在現代旅遊的角度,河內在東亞地區排不上榜單,如果站在攝影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河內的深度遠遠勝過中國、日本、南韓的每一個城市,這次我參加旅遊團,待在市區的時間不夠,未來我想以自助旅行的方法再次拜訪河內。

連結 : 河內攝影集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Arthur Penn (1922~2010)

導演過《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小巨人》(Little Big Man) 的名導 Arthur Penn 以 88 歲高齡辭世。

連接一下關於 Arthur Penn 的簡介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Tony Curtis (1925~2010)

今天看到兩則訃聞,其中一則是演過《萬夫莫敵》(Spartacus) 、《成功的滋味》、《維京海盜》、《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的資深男明星 Tony Curtis 心臟停止跳動去世年 85 歲,查了一下發現我有五部他演過的電影。

Tony Curtis 的戲路相當廣,可以演活各種角色,印象最深是他在《熱情如火》裡忽男忽女的精彩演出。

Tony 原名 Bernard Schwarz 雙親都是來自匈牙利的非法猶太裔移民,以至於他的童年過得很辛苦,二次大戰期間從軍被分發到潛艇上服役。

戰後 Tony Curtis 被眼光獨到的 David Selznick 看上,把他拗口的東歐姓名改為 Tony Curtis,黑髮身高 175 cm 的 Tony Curtis 是那個時代的奶油小生,除了演藝事業之外 Tony Curtis 更有名的一是他製造誹聞的能力,曾經有過六次婚姻的紀錄。其中最有名的一次婚姻對象是《驚魂記》(Psycho)女主角 Janet Leigh (1927~2004),女兒就是女明星 Jamie Lee Curtis。 另一方面,Tony Curtis 和 Edward Robinson, Errol Flynn 一樣也是好萊塢知名的藝術品收集者。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Gloria Stuart (1910~2010)

她是誰呢?她就是電影《鐵達尼號》(Titanic) 裡面的老蘿絲,Gloria Stuart 的演藝生涯並不長,30~40 年代演出後很早,而且擔任第一女主角,知名作品有 1935 年版的《淘金記(Gold Diggers)、 《三劍客》(The Three Musketeers)《隱形人》(The Invisible man) ,1946 年才 36 歲就因婚姻和小孩緣故選擇退出影壇,過著平常人的生活並且成為一位業餘畫家,到了 70 年代曾經參與電視劇的演出,到了 1997 年應邀在《鐵達尼號》客串演出卻成為我們以及大多數影迷對她的記憶。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Eddie Fisher (1928~2010)

Eddie Fischer 的知名度相當高,他是 1950 年代的知名歌星,當時才華出眾一度被視為 Frank Sinatra 之後最具特色的男歌星,1955 年娶了《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 女主角~好萊塢公認的好老婆 Debbie Reynolds,可惜男人總是不珍惜現況,1958 年他搭上了剛剛喪夫的 Elizabath Taylor,次年 Eddie 決定與老婆離婚改娶老婆的好友 Elazabeth Taylor,在當時社會造成轟動,Eddie 以及 Liz 有一陣子成為美國社會的負面人物,不到幾年 Elizabeth Taylor 拍攝《埃及豔后》(Cleopatra) 時又搭上了英國男明星 Richard Burton,可以想像,Eddie Fisher 除了婚姻不保之外,"Frank Sinatra 接班人" 的印象也漸漸被人淡忘了。

最近國內新聞的介紹,摘錄報紙的介紹如下:

「玉婆」伊麗莎白泰勒的第4個老公——美國男星艾迪費雪(Eddie Fisher)昨因手術後併發症辭世,享壽82歲。費雪是50年代暢銷歌手,與「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齊名,曾唱紅《Thinking of You》、《Any Time》等金曲,51年前拋棄歌手髮妻黛比雷諾和兩名子女,別戀玉婆,劈腿醜聞轟動好萊塢。

費雪前陣子接受髖關節手術,年事高復元緩慢,昨因手術後併發症病逝於加州柏克萊,家屬發表聲明:「世紀美聲昨夜殞落。費雪才華洋溢,畢生備受尊崇。」他從小是各大歌唱比賽常勝軍,中學在費城的廣播節目一鳴驚人,輟學追求歌手夢,21歲獲唱片公司賞識簽約,進而上電視主持綜藝節目,成為50年代當紅藝人,可口可樂以一百萬美元酬勞邀他代言,創當年天價紀錄。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西班牙古船安達魯西亞號 Galeon Andalucia

安達魯西亞 Andalucia 是西班牙南部的一省,最近幾年他們依照麥哲倫艦隊五艘船裡唯一完成環遊世界任務的 Victoria 號藍圖仿古建造了一艘木製帆船,甚至船上的編制也跟 Victoria 號同為 22 人,這艘仿古船就叫做安達魯西亞號 (Galeon Andalucia),這艘船下水後於2010年3月啟程循3百多年前的航線經地中海、紅海、印度洋及南海,於6月24日抵達上海參與世博會。

安達魯西亞號現在準備開回西班牙,嗅覺敏銳的宜蘭縣政府邀請她從上海開往香港的途中順道訪問宜蘭最古早的門戶 - 烏石港,也讓台灣的船迷和攝影迷有機會一睹電影裡才能看到的 17 世紀歐洲帆船,身為縣民真的要替宜蘭縣政府鼓鼓掌,基隆、淡水、台南、鹿港、高雄都沒想到,只有細心的宜蘭縣想到了!

我在下午 4:00 左右抵達,當時光線還不錯,站在很近的距離用 10~22mm 超廣角鏡頭把這艘船吞下去。

要拍這種古船有一個痛苦點:她像是一個完美的藝術品,每張照片都想把她完整的吞下去,很難取捨


拍一下旁邊的人潮,排隊上去至少要花3小時,我一看到就放棄了。

船上的古砲

攝影迷窺看船上的古砲

充滿大航海時代味道的古船錨

注意看船尾有類似瞭望台的結構,其次是天主教徒絕對不可缺的聖母瑪莉亞畫像

遠距離拍一張!今天我上了一課,宜蘭頭城西邊有突起的高山,即使是萬里無雲的晴天,每到下午4點左右太陽就遭到遮蔽,我就是在下午 4:00 左右才抵達,發現光線強度消逝得非常非常快,晚一點拍的照片都已經有光束 (ray) 不足的問題,不能把在西部平原拍照的經驗帶過來,因此我認為最適合拍安達魯西亞號的時間應該是清晨

其他的照片經選擇後在貼在 Picasa 上面

Plurk 討論串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Cammie King (1934~2010)

Cammie King 一生演不到幾部電影,卻演過一個讓千萬影迷印象深刻的角色,那就是《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裡那個騎馬摔死讓 Rhett, Scarlett 兩人心碎的小女兒 Bonnie。


參考:Judy Lewis (1935~2011)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重遊溪頭, 杉林溪

最近因為公司開會有機會重遊溪頭、杉林溪,上次來訪已經是 16 年前的往事了,許多同事不約而同都想起那個時代最流行的戶外活動「溪阿縱走」,當然我也不例外,這個地點是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松瀧岩,特別準備了 10~22 mm 超廣角鏡把整個景吞下來。

這塊石頭是 921 地震後才出現的景點,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能量就經過這塊石頭把它切成兩半。

印象中杉林溪往天地眼的路況不佳,導遊說現有的林間步道用的是中國拆除的鐵路枕木,台灣大量收購發現很好用,等到對岸發現這些枕木的好處時已經來不及了。

有一個小朋友丟爆米花給松鼠吃,松鼠吃得津津有味,我在有限的時間裡火速把變焦鏡頭換成 85 mm 定焦鏡,趁著松鼠吃完之前拍下這張照片。

在溪頭,我清晨 5:30 醒來卻發現天氣多雲不利於攝影,乾脆睡到 6:30 才出門,拍下這張圖時所預期「樹林間的光線」效果沒有出現。這幾天多雲的天氣使得照片色調偏灰綠,實是美中不足之處。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好熟悉的聲音 - 1940 年的老電影 My favorite wife

最近有一則中華電信的廣告,他的配樂讓我忽然回到過去,這段配樂很多人都有點熟悉,曾經被使用於 1940 年電影《我的愛妻》(My Favorite Wife),看一下這段影片前兩分鐘就知道是那則廣告了!



《我的愛妻》(My Favorite Wife) 算是 1939 年美國介入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拍攝的喜劇片,看得出避戰時的美國喜劇片呈現無憂無慮的氣氛,1941 珍珠港事件過後尤其 1942 年是德義日氣勢最強的一年,美國拍攝的電影幾乎一半都是戰爭片了,這部片裡充滿喜感的英國演員 Cary Grant 也改在《潛艇密航大作戰》(Destination Tokyo) 演潛艇艦長了。

劇情敘述 Cary Grant 再婚的同一天,他愛好航海被認為已經喪生的前妻 Irene Dunne 突然出現了,剛開始 Cary Grant 考量到前妻生的兩個小孩,對前妻充滿了愧疚。直到他從保險公司聽到某個消息 .....

有一個男人陪伴他前妻在南中國海小島上生活了 7 年,兩人還以亞當、夏娃互稱

Irene Dunne 找一個又矮又禿頭的中年男子偽裝「亞當」被識破,Cary Grant 早一步發現「亞當」是一個擁有運動員身材的跳水選手 Randolph Scott,Randolph Scott 態度積極,知道 Cary Grant 已經再婚之後馬上要求和 Irene Dunne 結婚 .....

這部片拍得很輕鬆,最後也是喜劇收場,很少人知道 1962 年 Marilyn Monroe 未完成的最後遺作就是重拍《我的愛妻》的 Something's Got to Give,這部片另一個八卦話題就是兩個男主角 Cary Grant, Randolph Scott 私下也是好得不能再好的 Buddy,1935 年左右曾經同住在好萊塢一棟別墅 Bachelor Hall 裡,這棟別墅每到週末就有長達 48 小時的超級 Party,數年下來成了影藝圈八卦消息的重要交換所,最引人好奇的是有多處同時傳說兩人是 gay lover,1970 年代 Cary Grant 還曾經對寫書的提出告訴,這種八卦經過幾十年仍沒有肯定答案,我也懶得去猜了!

我發現還有以他們兩人為名的 facebook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Patricia Neal (1926~2010)


曾經以電影《原野鐵漢》(Hud) 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另外演過《第凡內早餐》、《地球末日記》(The Day the Earth Stood Still) 、《登龍一夢》(A Face in The Crowd) 等名片的女星 Patricia Neal 病逝。1948 年 22 歲 Patricia Neal 剛出道時非常漂亮,吸引了年近 50 歲的 Gary Cooper 想離婚娶她,使得 Patricia Neal 一度離開好萊塢只留在紐約演電視,直到 60 年代才又回到電影界。

2010年8月1日 星期日

光榮之路 -- 1957

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大的變革是馬克沁機槍 (Maxim Gun) 這種低成本高毀滅性的革命性武器被廣泛應用在戰場上,德、英、法、奧匈帝國陸軍很快就意識到 19 世紀騎兵主導的進攻思維在機槍面前毫無對策,人命在馬克沁機槍之前顯得跟枝葉一樣脆弱。中世紀冷兵器時代騎士跟馬思維的進攻不但無法殺敵反將換得高死亡率。

1914 年 9 月的法國馬恩河戰役結束後,雙方各自挖掘像街道一樣綿密的戰壕一直延伸到大西洋海岸。從 1914 年 9 月一直到 1918 年 3 月這段時間內,一種新的戰爭型態出現了!那就是「壕溝戰」,防守跟突襲取代進攻,西線戰場上雙方士兵就像地鼠一樣,24小時作息都在路線密布如街道卻陰冷、潮濕、且滿佈惡臭疾病的壕溝內,每一秒鐘不忘互相對峙、監視、並等待進攻機會。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是 Stanley Kubrick 執導的黑白片,經由 Humphrey Cobb 同名小說改編,敘述一次世界大戰西線壕溝戰時期法國發動的中型戰役裡,從這場失敗的任務看出法國軍方高層的鬥爭。

考證史實的話,一次大戰前法國軍方內部派系鬥爭不斷,年輕時曾經來過台灣的霞飛 (Joseph Joffre)、二戰時組魁儡政府的貝當 (Phillip Petain)、名字拿來幫航空母艦命名的福煦(Ferdinand Foch)、尼韋勒(Robert Nivelle)、卡斯泰諾(Noel de Castelnau)、Charles Mangin 等名將的戰功也隨壕溝戰陷入膠著,想要比下其他對手,那你就要成就其他將軍所不能。

曾經在 1930 年和 Marlene Dietrich, Gary Cooper 一起演出《摩洛哥》(Morocco) ,在 1940 年代末期扮演重要角色的極右派老演員 Adolphe Menjou (1890~1963) 飾演老謀深算的 Broulard 將軍,某天他突然要求屬下 Mireau 將軍攻下重要的戰略高地 Ant Hill,對戰場勢力平衡相當了解的 Mireau 並不看好我方實力,但是在 Broulard 的利誘及軍人本職之下還是接受了,並決定交由屬下 Kirk Douglas 飾演的 Dax 上校執行攻擊,就如 Mireau 將軍預測的,進攻行動在德軍猛烈的砲火下無法推進終告失敗,但是戰場上的失敗決不是雙手一攤或是寫報告認錯那麼簡單的!

首先,老謀深算的 Mireau 為了向上級交代竟然越權命令砲兵攻擊,而砲彈將落在無法推進的我方陣地,砲兵團以未獲授權為名拒絕了!最後 Mireau 怪罪步兵軍團,要求三個連各交出一名戰犯執行軍法審判後槍決!最後交出的三人,其中一人由連上抽籤決定,一人是長得不討喜,另一人是慘遭上司公報私仇,律師出身的 Dax 上校志願為三人辯護仍無力回天,因為 Dax 心裡有數 Mireau 將軍要怎麼做早已定案。

這三人獲悉槍決名單的產生方式之後悲憤莫名,有人呼天喊地,有人忙著交代後事不忍放下妻兒子女,但是在國家機器面前個人顯得如此渺小,還是在刑場上送出了性命。

Mireau 將此案了結後以為卸下責任,卻遭更具心機的 Broulard 抓住砲兵事件回馬一槍,揚言將他軍法審判,另外辯護失敗的 Dax 上校洞悉事件後拒絕接受提拔接替 Mireau,但是那三人的生命和 Dax 上校的反應在 Broulard 將軍面前又算得了什麼!Broulard 將軍達成了「輿論」的要求,幹掉了潛在的競爭者,Broulard 放下醇酒回身步入華麗的宴會裡,繼續他奢華的貴族社交生活。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 片長只有 86 分鐘,戰爭場面慘烈但不冗長以避免失焦,最後幾分鐘裡,心情愉悅酒意正酣的 Broulard 將軍從上層貴族階層的舞會中暫時離席,手持醇酒要求悲憤莫名的 Dax 上校放鬆心情,被激怒後大不了退後一步重回快樂的舞池裡,Stanley Kubrick 以有限的篇幅表達了政治圈內的權謀以及無情。

參考 : Kirk Douglas (1916~2020)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惡魔島 -- 1973

法屬圭亞那(French Guiana)是 1763 年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在南美洲佔領的屬地,這裡前有大西洋後有亞馬遜原始森林形成天然屏障。法國自 1852 年開始將國內的重刑犯送到這片痲瘋病盛行的瘴癘溼熱叢林地服刑,直到 1951 年為止,有 70000 名被法國刪除公民權的重刑犯曾經在這裡服刑。


胸口有蝴蝶刺青,在黑社會綽號就叫做 Papillon 的Henri Charrière (1906~1973) 是這 70000人其中之一,1969 年他以 1932~1945 年間在圭亞那 (French Guiana) 的逃獄經驗寫成一本傳記小說 Papillon 在法國成為暢銷書,故事敘述法國經濟大蕭條的 1931 這年 Henri Charrière 因殺害一名老鴇被判終生監禁,並送往前述的圭亞那監獄服刑,

1933 年底 Henri Charrière 夥同 Joanes Clousiot, Andre Maturette 兩人沿海岸線向西逃入英屬殖民地痲瘋病盛行的 Trinidad,獲得痲瘋病人提供獨木舟相助後繼續西行,過委內瑞拉海岸不入最後抵達哥倫比亞的 Riohacha,如果翻開南美洲地圖查看一下,Henri 一行人這段逃亡歷程至少有 1000 公里遠,他逃到哥倫比亞 La Guajira 原住民區娶了採珍珠的海女為妻定居在原始漁村裡,不到一年他遭到白人修女的檢舉,遭逮捕後先囚禁在哥倫比亞境內的 Santa Marta 再遣返圭亞那,Henri 首次被判單獨拘禁兩年。

1939 年 Henri Charrière 再次越獄失敗被判單獨監禁 8 年,在當時經驗判斷,這種刑罰已確定必死無疑了,服刑前 Henri 意外救了一位即將溺斃的少女獲得減刑,接下來 1940 年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當權者無力南顧,獄方法籍人員決定歸順親納粹的維琪政府 (Vichy Regime),越獄者一律判處死刑,Henri Charrière 決定假冒精神病患以求自保,1942 年他再次越獄失敗,也因此未遭處死,而是被送去「治療」,去哪裡「治療」呢?去整個圭亞那最令人聞之喪膽,公認無法活著出來的「惡魔島」 Devil's island - 圭亞那外海鯊魚包圍的千呎懸崖島 Île du Diable


1944 年 Henri Charrière 進行最後一次越獄行動以麻袋裝椰子殼為舟,觀察潮汐後順著洋流漂出「惡魔島」流出法屬圭亞那勢力之外,再獲得一個中國人張先生協助逃入委內瑞拉境內,二次大戰期間委內瑞拉立場傾向英美同盟,雖然將 Henri Charrière 囚禁一年不過拒絕將 Henri 交還給親納粹的法屬圭亞那,1945 年委內瑞拉政府慶祝二次大戰結束將他特赦,更讓 Henri Charrière 取得委國公民證就地定居娶妻生子。














1971 年美國名導演 Franklin Schaffner 剛拍完《巴頓將軍》後隨即看上 Heri Charrière 這部小說的劇本想把它翻拍成電影,聯美公司投資的《惡魔島》(Papillon) 找來 1972 年以《亡命大煞星》(The Getaway) 晉升全美第一高薪男星的 Steve McQueen 擔任第一男主角,並且聘請當事人 Henri Charrière 擔任顧問,百分之八十都依照原劇本在西班牙以及牙買加拍攝,成功的把法國、西班牙殖民地的色彩表達出來。

唯獨為了增加戲劇性,把 Henri 逃亡夥伴之一的 Clousiot 改成高知名度卻個性軟弱的經濟罪犯
















Louis Dega (由 Dustin Hoffman 飾演),實際上1890年生的 Louis Dega 比 Henri Charrière 大了16歲,是 1930 年法國經濟崩潰時以偽造債券聞名全法國的經濟犯,法國官員恨之入骨,受刑者則認定他有未曝光的財庫,想從他身上撈些好處,1944年已經 54 歲的 Louis Dega 和 Henri 熟識但是從未參與逃亡,導演目的是拿他和 Henri Charrière 個性作強烈對比以增加戲劇效果。最後一幕 1944 年 Henri Charrière 跳懸崖逃亡,曾經富可敵國的 Louis Dega 卻不願冒險,在 Devil's island 上養豬種菜安度晚年。


這部片為了趕 1973 年耶誕節假期在美國上映,被批評拍攝草率,刪除太多細節, Franklin Schaffner + Steve McQueen 的天王組合表現稍顯鬆散,在美國的票房也不如預期。

1974 年《惡魔島》(Papillon) 在台灣以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卻大受歡迎,我 1980 年代透過錄影帶首次看到,一股令人窒息的氣氛貫穿全場,不像《刺激1995》、《第三集中營》、《戰地軍魂》還能苦中作樂穿插些輕鬆的主題,沒有!沒有!完全沒有!高壓肅殺的氣氛之下,老大哥無限的權力搭配殘酷的刑罰,一絲絲同情都沒有。

氣氛最輕鬆的一段是看到 Steve McQueen 歷境千辛萬苦逃到原住民區娶妻定居,他覺得生活苦悶想經由白人修女返回文明世界,沒想到卻遭修女告密重入大牢,看到這幕觀眾求生的意志也瞬間「崩潰」了!「能讓觀眾感同身受」應該是這部片在愈高壓集權的國家愈受歡迎的原因吧。


其他文章:電影《惡魔島》導讀


後記 : 今天 (2010.10.19) 收到 Amazon 寄來的單件小包裹,原來是 Jerry Goldsmith 作曲的《惡魔島》(Papillon) 的電影原聲帶,我查看了一下是 Made in France 在 2002 年重新發行的版本,這幾年來我在台灣找不到這片 Soundtrack,甚至前幾年 Amazon 也宣佈缺貨,趁著最近美元貶值時進行 Amazon 美元採購,這片 CD 又再次在 Amazon 目錄上出現了!今天 Amazon 把這片 CD 當作第一梯次寄來,回家後迫不及待拿來試聽:

這片 CD 錄音效果極佳,如所預期的摘錄了 14 首電影裡的配樂,包括了主題曲 Theme from Papillon 輕快的 Catching butterflies, 還有 Steve McQueen 第一次逃亡成功搭配的 Freedom 這首。

不過最讓人驚豔的是第 15 首的 Bonus 曲 : 將 Theme of Papillon 配上歌詞後由法國女歌星 Nicoletta 主唱的 Toi qui regarde la mer,Silva 公司後來重新灌錄的版本基於版權問題不能收錄這一首的!因此這麼多年來我只想買最原始的 Universal 版本。

不曉得為什麼,聽到這首時真是感動!或許是我尋找這部電影的 DVD, CD 找超過 10 年了,這麼多年來的努力總算有了收穫!

主唱 : 法國女歌星 Nicoletta

試聽一下這首吧:
Toi qui regarde la mer - Nicoletta


PAPILLON aka TOI QUI REGARDE LA MER
(Free As The Wind)


Yesterday's world is a dream like a river
that runs through my mind
Made of fields and the white pebbled stream
that I knew as a child
Butterfly wings in the sun
taught me all that I needed to see
For they sang sang to my heart
oh look at me look at me
Free as the wind free as the wind
that is the way you should be.
Love was the dream of my life
And I gave it the best I knew how
So it always brings tears to my eyes
when I think of it now
Gone like the butterfly days
And the boy that I once used to be
But my heart still hears a voice
Telling me look , look and you will see


There's no regret that I feel
For the bitter sweet taste of it all
If you love there's a chance you may fly
If you fall, well you fall


Rather the butterfly life
To have lived for a day and been free


For my heart still hears a voice
Telling me look and you will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