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日 星期五

與魏德聖導演聊天內容簡要


6.15 某公司找魏德聖導演來演講,他主動說的不多,而是請大家隨興問問題,他以輕鬆聊天的方法回答問題,我就在現場也問了三個問題,魏導演回應內容如下

1. 自認優點是「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公式」,魏導領悟到:「我只想講好的故事」
2. 要當導演有一個缺點是練習的成本太高
3. 成名之前無人知,對未來充滿恐懼,魏導第 13 年才出名,更多人 20 年了還沒出名
4. 電影代表一個年代的思想、需求
5. 讓他立志當電影導演的是看過 1984 年的《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之後

電影要有本土因素才能存活,才是插在土裡活下來,因為電影是「看自己人的故事」,因此台灣觀眾的品味漸漸與香港、中國有差別,在香港、中國賣座的片到了台灣不一定有相同成績。

例如 :

海角七號》, 《艋舺》 => 自己人演出 + 本土因素
《痞子英雄》 => 自己人演出 + 外來包裝 (魏導比喻:插在水裡)

中國拍的《集結號》、《十面埋伏》等片到了台灣卻沒有預計的票房

對各國電影環境簡介如下 :

美國:最好的環境,拍片即使沒上映都能回收,八大拍公式化的主流片,獨立公司拍非主流片 (奧斯卡得主 90% 是非主流片)

香港:電影工業已經垮了,只成就幾個導演,因為依附中國失去本土因素

中國:有嚴格的審查制度,幾乎是文字獄,對每個細節都有意見,最強的一招不是打死,而是拖延不回應讓你餓死

台灣:90 年代各導演把 "非主流/得獎" 的需求放在 "主流 / 票房" 之前,造成電影工業崩盤

台灣國片最近幾年漸漸進入「文藝復興期」~

2000 年:票房 100 萬可慶功
2007 年:已有好幾片突破 1000 萬
2008 年:1 億才能慶功

他那天除了接受幾十個 Q&A,也不忘捧一下自己的《賽德克巴萊》,他找來日,港,韓三國團隊目的就是要打進非華人市場,感覺他過去窮怕了,現在點子很多,優點是他行銷觀念遠勝過其他科班導演,大概就這樣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