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梟巢喋血戰 -- 1941


這個故事要從一個很吸引人的歷史懸案開始......

......馬爾他島 (Malta) 是位於西西里島以及非洲大陸之間的一個小島,控制著地中海航道的咽喉,10~13 世紀期間這裡的海盜加入十字軍,從東羅馬帝國掠奪了無數的寶物,1539 年大航海時代富庶的馬爾他島決定送給權力高漲的西班牙國王一件禮物以示效忠,這個禮物是一隻黃金鑄造的老鷹模型,上面裝飾著無數的鑽石珠寶,被稱為馬爾他之鷹 (Maltese Falcon),然而這件寶物從未到達西班牙國王手裡,馬爾他人進貢途中遭到搶劫。傳言這件無價之寶 1713 年曾經在義大利西西里島出現,1840 年又在巴黎出現,這時馬爾他之鷹外表已經被塗上一層濃厚的深黑色油墨,掩飾了它富可敵國的價值,數次在不識貨的商人間轉手,多次孤獨的站在小店的櫥窗裡。

直到 1923 年希臘商人康士坦丁在伊斯坦堡買了它並著手研究它的歷史,同時英國收藏家 Gutman 也開始耳聞到馬爾他之鷹的故事,多金的 Gutman 打算花錢買下這件寶物。可惜的是當康士坦丁發現它價值的那一天立刻遭到殺人越貨,正準備出發拜訪康士坦丁的 Gutman 心願也未能達成。Gutman 繼續追蹤了 17 年終於在 1940 年找到它,主人是一個流亡伊斯坦堡的俄國將軍,這個將軍完全不知道馬爾他之鷹的背景故事,在他眼中只是一件很普通的收藏品,但是他卻有不願成全他人的怪脾氣,Gutman 花了很大的功夫終於說服俄國將軍,高價買下這件夢寐以求的收藏品,然而 Gutman 眾手下運送的途中起內鬨,馬爾他之鷹又消失了......

1940 年有人向舊金山私家偵探 Spade (Humphrey Bogart 飾演) 提出尋人要求,冷靜的偵探漸漸捲入馬爾他之鷹的懸案 ......

Gutman 手下之一是心機頗深的女性 Brigid 取得馬爾他之鷹後卻想殺害同伴後獨吞,並套取單身偵探的同情。Gutman 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他親自到舊金山處理,乾脆開出更高的行情雇請這位偵探協助取得馬爾他之鷹,當 Brigid 在香港取得的馬爾他之鷹經由不知情的貨輪抵達舊金山,Spade / Brigid / Gutman 三方如何擺平?最後的結局是:千辛萬苦取得的馬爾他之鷹竟是假的!留給觀眾想像空間,是俄國將軍發現了它的價值?還是 Brigid 已私吞?還是其他,這成為一個懸案

得知此背景故事的偵探謝絕 Gutman 的邀請,他只在意該得的薪資,無意再進一步涉入,並將殺害自己好友的 Brigid 移送法辦,和 Gutman 關係曖昧的男性朋友 Cairo 深受打擊意興闌跚,只有 Gutman 毫不氣餒收拾行李繼續他的尋寶計畫。人性在此片裡有最露骨的展現,同伙為了金錢互相殺戮,即使是千萬富翁 Gutman 也想摳錢甚至賴帳,犧牲貼身護衛給警察當頂罪犯人。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聽似戰爭片卻無戰爭場面,另一個別名《馬爾他之鷹》或許比較合適,這部片改編自 Dashiell Hammett (1894~1961) 的偵探小說,在 1941 年只獲得奧斯卡三項提名,而且全部落空,但是 AFI 選出的 20 世紀 100 大名片裡,《梟巢喋血戰》是每次必定上榜的名作。

原因是現在回顧影史:當時不起眼的《梟巢喋血戰》的劇情普通,但是全場黑暗的氣氛之下,取景、構圖、選角以及及善用線條、暗喻等前衛性拍攝方法,讓《梟》片被公認為是 40~50 年代蔚為風潮黑色偵探片 (Film Noir) 的始祖。

回溯到 1941 年的時空背景,這部小說已經被改編拍攝過兩次,評價都不佳,第三次也就是這部片,拍攝的資源極為貧瘠,完全不被看好!首先,這是菜鳥導演 John Huston (1906-1987) 的處女作,卡司方面,沒名氣的 John Huston 遭到多位男演員拒絕後,只好啟用 B 級片男演員 Humphrey Bogart 擔綱,Humphrey Bogart 在本片裡建立他那冷峻的形象,本片也成為 Bogart 晉升一級明星的踏腳石,片中需要三個戲份平均的女演員 Mary Astor, Gladys George, Lee Patrick 都只能算二線三線的女星,Lee Patrick 我有點眼熟,查了一下她竟是《迷魂記》裡和 James Stewart 講了幾句對白的女路人,John Huston 的父親名演員 Walter Huston 也在片中客串演出一個不到 10 秒的角色,欠缺資源的背景下 John Huston 以不到 30 萬美元拍出了小說迷心目中 Dashiell Hammett 那種黑色略帶冷血的味道。

我個人以及讀過的影評多認為最突出的角色,毫無疑問是演 Gutman 一角的英國男演員 Sydney Greenstreet (1879~1954),體重超過 300 磅的英國舞台劇演員 Greenstreet 到 62 歲第一次演電影就演活了小說裡 Gutman 那位古董收藏家、作風現實、學問淵厚卻又唯利是圖的形象,這年 Sydney Greenstreet 被提名最佳男配角,雖未得獎不過演技得到了肯定,Greenstreet 也獲得了名導 Michael Curtiz 激賞,次年在《北非諜影》裡再度和 Humphrey Bogart 搭配演出,除了上述兩人,仔細觀察的話會發現在本片飾演 Cairo 的德裔演員 Peter Lorre (1904~1964) 作品相當豐富,曾經是 1931 年德國驚悚片《》的男主角也參與《北非諜影》演出。

1941 年剛好跟另一部名片《大國民》同一年。

那現實世界裡有沒有馬爾他之鷹的存在呢?有一種說法是 Dashiell Hammett 這部小說靈感取材自 "Kniphausen Hawk" 這件歷史文物, "Kniphausen Hawk" 1697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喬治·威廉伯爵訂做,裝飾以石榴石、紫水晶、翡翠和藍寶石而成,前幾年還曾經在 Las Vegas 展出。

這部片有個很有趣的 Trivia,片名裡的 Maltese 是什麼意思?查了一下除了代表 Malta 島的語言之外,另外竟然是「馬爾濟斯狗」的意思,馬爾濟斯狗確實是一種發源自義大利的狗種,曾經養過狗的人才能知道家犬確實是每個主人心目中的無價之寶,這就是真正的馬爾他無價之寶吧。

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Henri Cartier Bresson 攝影集







Amazon 今天送來了包裹,其中份量最重的是法國攝影大師 Henri Cartier Bresson (1908~2004) 的攝影精選集,Bresson 帶著他的 Leica 黑白相機在 20 世紀遊遍世界,他的作品不以攝影技術取勝,而以主題構圖見長,讓讀者可以從每一張照片解讀一個故事,就因如此 Bresson 偏好古文明國家的人事物,西班牙、希臘、土耳其、法國、義大利、中國、印度、日本、美國、墨西哥、愛爾蘭都有他的足跡。

去年我看過他拍的 Last Days of the Kuomintang, Shanghai, 1949 這張照片之後深受影響,希望能對他更有了解,Bresson 生前到各國旅行的攝影集早已成為圖書館和專家的收藏品,我買了這本 155 張圖攝影精選集,希望能多了解一些皮毛。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忽然想起《寄語白雲》


記得自己學齡前第一次接觸到音樂是一個類似正方體的撥放器,用的是現在早已被完全淘汰的錄音卡匣,當時我每天都在想誰躲在裡面?怎麼進去的?週邊的父母和阿公幾年下來也無法解答我的疑惑。不過我倒是記得印象最深的兩首歌是:方晴唱的《寄語白雲》以及萬沙浪唱的《那魯娃情歌》。

《寄語白雲》這首歌的咬字非常清晰加上播放率奇高,竟然能讓一個學齡前兒童記得所有的歌詞,大學時代每次跟著朋友上 KTV,我都會翻一下是否有《寄語白雲》這首歌,相不相信!奇怪的是 1980, 90 年代我只找到兩次,一次在羅東的小店,一次竟然是在對岸。我向同齡朋友提起這首歌,似乎又只有我一個人記得。

1999 年 6 月初當時整個北京漫佈著反美的情緒,我從拖延幾天的台灣報紙上看到資深歌星方晴的死訊,這個名字突然勾起我許多回憶,包括她曾經在戒嚴時代溜到北京探親的那則轟動故事,一個女歌星竟敢犯下當時的死罪,問我老媽說法是:「她很紅,但是命不好。」,或許《寄語白雲》這首歌就必須跟著她消沉了 20 年。不過最近幾年網路自由度提升,過去的疑問一一獲得解答,這首歌被新歌星翻唱,也知道了它原來是一首韓文歌。網路上也有人詳細的回顧方晴戲劇化的一生,她的故事戲劇性簡直比美小說:父親駕機投共、孤兒院、北一女、台大、女歌星、三次離婚、投共、調查局監控、非法移民、託付宗教、舉槍自殺這些事全部發生在她一個女子身上,也解答了我多年的疑問。

網路上也有人整理了《寄語白雲》(又稱《離情》)五種版本比較

James Whitmore (1921~2009)

《刺激 1995》裡面那位圖書館管理員 James Whitmore (1921~2009) 因肺癌去世,查了一下他年輕時就只能算是二線的男演員,曾經演過《奧克拉荷馬》、《浩劫餘生》、《夜闌人未靜》等片,曾經和 Gary Cooper, Tyron Power, Robert Taylor 那個時代的明星一起演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刁蠻公主》(Kiss Me Kate)裡面飾演到劇團討債的混混,卻誤打誤撞上了舞台上參加演出,一個有點搞笑的角色。

晚年戲份不重的《刺激 1995》那個 Brook (下圖) 反而成為他留給大多數影迷的印象。

2009年2月2日 星期一